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首页

协会动态

会员风采

光荣榜

会员之窗

非公党建

政策法规

会员天地

探索研究

信息快递

信用公示

企业名录

当前位置:首页 > 会员风采 > 正文
屠伟伟:在广阔的蓝天振翅高飞
2019年06月25日 17:21

在广阔的蓝天振翅高飞

——全国自强模范屠伟伟艰苦创业的感人故事

 /陈凤

 上海滩有俗语叫“老克勒”。“老克勒”是舶来语,解放前,上海把上流社会那些西装革履、举止文雅的人称为“老克勒”。解放后,也一直有人把一些气质典雅、具有绅士风度的人称作“老克勒”。“老克勒”是海派文化的象征之一。在繁华的黄浦区福建中路376号(靠近南京东路),有座老上海建筑风格的酒楼,红砖白瓦,四层楼面,一进门便有怀旧的感觉地上铺满精致的马赛克,一踏上四楼楼梯、走进包房,便可看到,朱红色柚木护墙板一直铺到屋顶,墙壁上挂着老上海风情照,整幢楼充满老上海情调。这就是在上海滩经营了三十年、有名气的“老勒酒楼”。

谁又能想到,勒酒楼的创办者是一位残疾人士他的创业历程,充满艰辛坎坷;他的奋斗故事,极不平凡。他,就是全国自强模范、黄浦区个体劳动者协会秘书长屠伟伟先生。

 幼年因病致残,人生从此蒙上阴影

屠伟伟是典型的上海人,瘦高身材,白净的脸,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文质彬彬,穿着很考究,一身长袖衬衫、领带西裤,颇有绅士风度。唯一遗憾的是自小右腿患有残疾,行动稍有不便。

1957年,屠伟伟出生在上海市黄浦区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机关干部,兄妹四人,他排行老二。在他刚出生6个月的时候,命运跟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患上了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该病症在全世界流行),从此右腿瘸了,给自己和家人留下了一生的痛。

屠伟伟在回忆往事时,颇为感慨:从很小开始,常常会有不懂事的孩子嘲笑他,走在路上也会被别人指指点点,甚至受人欺负……这些都在他幼小的心灵留下深深的伤痕,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好在屠伟伟的家人都对他疼爱有加,在成长过程中,给了他很大的力量和帮助。

1975年,屠伟伟中学毕业,分配到一家玩具厂当工人。由于勤奋好学,聪明能干,不到三年就被调到厂部物资科当统计员,工作比较轻松。又过了几年,屠伟伟到了结婚成家的年龄,眼看身边朋友、同事一个个都有了幸福的小家庭,他十分羡慕。但是,在那个年代,残疾人结婚谈何容易。屠伟伟也谈过两次恋爱,但都过不了女方父母这关,只能忍痛分手。

屠伟伟伤心难过了好一阵子后,暗暗发誓:不能这样下去,不能一直这样被人瞧不起,不能每个月靠领点死工资混日子。一定要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人们的尊敬和社会的认可。

好强的屠伟伟相信,靠自己的双手,一定能改变命运,创造全然不同的人生。

 为改变命运,义无反顾走向创业之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在我国已拉开序幕,一些无业人员开始做小生意,国营集体企业中的勇敢者也做起时代弄潮儿,纷纷“下海”创业。屠伟伟的心也随着改革的潮流在涌动。然而,自主择业,就意味着要放弃“铁饭碗”,一旦创业失败,没人会再来管你,生活就会陷入绝境。对于已经习惯计划经济模式的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屠伟伟在经过深思熟虑后,依然选择走自主创业的道路。他认为,自己虽是残疾人,但是有着聪颖的天资和坚韧的毅力,只要肯努力,一定有机会过上幸福生活。于是,他几次向父母提出要辞职创业,家人不得已,只能同意他的想法。

1988年,屠伟伟辞职后,将父母留给他备以结婚的一套位于河南路、北京路的新工房,置换了福建路、南京路路口一间只有22平方米的门面房。之后,他办了个体工商户执照,租借柜台,走上创业之路。

理想和现实总有很大差距,创业道路本来就不好走,何况屠伟伟身有残疾,艰难程度更是可想而知。在盘下福建路门面后,他将13年上班积蓄下来的2000多元(当时普通工人月工资只有36—41元)作为本金,开起了五金店。白天,和弟弟在店里忙进忙出,晚上,兄弟俩就睡在店铺上方七八平米阁楼。一年后,细心的屠伟伟观察到该地段居民密集、游人如织,开餐饮店可能更有前景,于是改行开起了小饭店,取名“新盛酒家”,就是如今勒酒楼的前身。

屠伟伟的选择,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今天,也许平常。但在当时,一个残疾人,放弃国营企业铁饭碗,完全陌生的市场寻找机遇,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的。

 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振翅高飞

屠伟伟是个完美主义者,任何事,不做则已,要做就一定要做到最好。为了开好饭店,他花了很大精力对周边餐饮业情况、客户群体作了详尽调查分析,并征询了许多餐饮界老法师的意见,明确了饭店的定位。为把饭店办得有特色,他在门面设计、环境布置、菜肴口味上下了很大功夫,尤其服务培训等细节,更是下足苦功。

功夫不负有心人,新盛酒家一开业就迎来满堂红,22平方米的小小店堂常常挤满客人,门口等位的队伍经常排成长龙。由于饭店地处南京路步行街,每天的游客川流不息,饭店开业不久,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为扩大经营规模,屠伟伟把赚来的钱,逐渐盘下了上下左右7户居民的住房和2家企业的门面。在10年间,原来22平米的小饭店扩展为400多平米的中型酒楼。2009年6月,新盛酒家重新设计装修,重新定位,正式更名为“老勒酒楼”。

开饭店竞争激烈,辛苦程度无需赘述。经营饭店30年来,屠伟伟每天要忙到深夜才能回家。饭店的事太多太杂,随时都能看见屠伟伟拄着拐杖,在四层楼面不停上下的身影。就在勒酒楼附近,大大小小各类餐馆有好几十家,在这30年间,这些餐馆关关停停,饭店老板换了好几轮,唯独勒酒楼主人不变。春去秋来,酒楼生意一直很好。虽然用人成本年年上涨,但勒酒楼的净利润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在上海民营餐饮界,勒酒楼”30多年屹立不倒,风采依旧,堪称奇迹。

屠伟伟谈起他的经营之道,只讲了三个字,一是“特”:酒楼环境一定要有特色,既然以“老克勒”谐音“老”命名,就必须体现老上海风貌;菜肴要有特点,要保持上海人喜爱的口味。在“老”主菜单上,有20道上海本帮菜是雷打不动的,凡到过酒楼的顾客都会感觉,它的本帮菜味道特别纯,这也是酒楼赢得诸多回头客的主要原因。二是“精”:“细节决定成败”,一个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管理制度要环环相扣,操作流程要紧紧相连,工作职责要落实到人,消防卫生要时刻牢记,这四条都必须在“精”字上下功夫。三是“和”:所谓“和气生财”,开饭店待客人要“和”,无论遇到什么事,退一步海阔天空。即使客人有无理要求和举动,屠伟伟都坦然处之,他的气量让很多顾客佩服;对员工也要亲如家人。屠伟伟从不把自己看作老板,员工兄弟姐妹相称,员工都叫他“阿哥”。酒楼现有员工40多人,大多是跟随屠伟伟10年以上的老员工。

400多平米店面在上海其他地方也许不足为奇,但在寸土寸金的南京路步行街附近,可是一笔不小的资产。加上屠伟伟还有其他公司和产业,足以算得上事业有成。上世纪90年代,屠伟伟拥有了幸福的家庭,2003年,儿子出生。昔日的“折翅雄鹰”依靠自身拼搏,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摆脱命运的桎梏,振翅高飞,飞上广阔的蓝天。

 保持善良本色,尽最大能力报效社会

屠伟伟自幼残疾,饱尝过受人歧视的滋味,深知弱势群体的艰辛,所以,对于弱势群体,他有着强烈的共鸣和同情心。创业致富的同时,他积极回报社会,把爱心撒向需要帮助的人。他常说:“我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也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受益者,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成就了我,我应该为社会尽点力、做点事。”

20年来,屠伟伟坚持每年在勒酒楼宴请社区孤老、残疾人以及困难个体工商户会员吃年夜饭。16年来,他除了每年把上海悦苗残疾人寄养园的智障儿童接来勒酒楼吃年夜饭,还长期担任这家福利院的理事,为特殊孩子的健康成长倾尽心力。这些年,他努力为残疾人和下岗工人创造就业机会,为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提供援助,为白血病儿童提供捐赠,为贫困地区“希望工程”捐款,为抗震救灾出钱出力……

屠伟伟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和回报社会的拳拳之心,感动了社会,感染了广大百姓。上海电视台、东方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媒体纷纷报道了他的事迹。20多年来,党和政府对于屠伟伟的先进事迹予以高度认可,给予他无数荣誉,除了光荣入党,还先后40多次获得各类荣誉称号——全国自强模范、上海市自强模范、上海市文明个体工商户标兵、上海市文明个体工商户、上海市再就业先进个人等受到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屠伟伟艰苦创业同时,一刻没停止学习和思考,提升自我能力。2012年,他被全国残联推荐到清华大学参加第一届全国优秀残疾人企业家研修班;2017年由全国残联输送到美国伯利克大学参加中国优秀残疾人企业家访学班学习;2015年作为上海残联肢协残障人企业文化交流团团长赴韩国釜山开展合作交流;2016年受邀去台湾参加第三届两岸无障碍环境论坛。至今,屠伟伟还在多个社团组织担任职务,为社会公益事业发挥光和热。

弹指一挥间,屠伟伟现在已年过花甲,精力比不上年轻时候,他力求将老客勒酒楼做得更精致、更有特色,营业额保持每年有增长。如今,他已从酒楼的盈利中分出一块,让跟随多年的伙伴们共同分享,他想多留点时间给自己。的生活很精致,平日爱好收藏,喜欢小盆景,小时候学过小提琴,如今请了老师学钢琴。他希望自己有个幸福晚年,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养育自己的父老邻里,也对得起奋斗了大半辈子的自己。

这,就是一个上海“老克勒”的感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