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创业,为了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访上海佳利亚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国明
文/陈凤
黄浦区是上海经济最发达的中心城区,目前区内民营企业已超过2万家。上海佳利亚实业有限公司创办于1994年,是黄浦区成立较早、规模较大、口碑较好、社会贡献较大的民营企业。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迄今有员工160余名,公司成功创建了一座相等于三星级酒店规模的上海联邦大酒店,坐落于市中心黄金地段制造局路228号。
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国明,担任上海市民营经济协会副会长、黄浦区民营经济协会会长、黄浦区宾馆旅馆管理协会会长等社会职务。他长得慈眉善目,笑容可掬,和他交谈,给人一种轻松快乐的感觉。听完他艰苦曲折的创业历程,笔者明白,那是一种经历了几十年风雨洗礼之后,练就的宽厚从容。
王国明的创业故事,起源于1994年一份特殊的承诺。为了这个承诺,他倾其所有,历经苦困,几经沉浮,历时二十余年,锲而不舍,终获成功,成为业内传颂的佳话。
为一份特殊的协议
迈上艰难坎坷创业征程
王国明是上海老三届。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随着上山下乡的洪流奔赴安徽阜阳插队落户。因表现突出,1972年入党。下乡结束,阜阳地区行署推荐他担任阜阳地区驻沪办事处主任。上世纪90年代初,他主动放弃副处级待遇的公职,毅然决然回到故乡上海,融入改革开放的洪流,下海创业,开启人生新征程。
创业初时,王国明主要做的是旧房改造,以较低的价格收购原南市区一些临街老房子,再改建、装修成商铺出租或出售。仅用了一两年,就收回成本,开始盈利,王国明顺势注册了上海佳利亚实业有限公司。他回忆到,那段时间,是他人生中最没负担的一段日子。本来以为,自己会一直这样轻松地赚钱、安稳地生活。
1994年,王国明迎来了改变他人生的一年。当时,黄浦区有一家集体所有制的残疾人工厂——上海制伞五厂,该厂建于1958年,历史悠久。90年代初期,工厂因产品落后滞销,经营不善而陷入严重亏损的境地,90%的残疾职工在家待业,工厂又发不出几百人的工人工资,生活无着落。群愤之下,部分残疾职工来到人民广场集会请愿。在这样的情况下,原卢湾区政府通过招商引资推荐,找到王国明,希望他帮助解决这个大难题。作为一名入党20多年的党员、一名下过乡的知青,王国明那份浓重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使他无法无动于衷。思量再三,他决定接下这个“烫手山芋”,为残疾人解难,为国家分忧。
就这样,上海佳利亚实业有限公司于当年正式与上海制伞五厂签订了一份“独特”的合作协议书:制伞五厂将两幢空置的几千平方米厂房及附属的仓库、旧房全部提供给佳利亚公司投资改建,使其成为一栋现代化商务大楼,再面向社会招商引资。佳利亚公司除了承担建设综合商务大楼的投资,还要承担该厂每月643名残疾职工的基本工资。
捧着这份沉甸甸的合作协议书,王国明走上了一条充满艰辛、充满曲折、跟过去截然不同的创业之路。
变废墟为金山
实现对600多名残疾职工的承诺
制伞五厂不仅厂房陈旧,厂内更是满目疮痍,用一片废墟来形容毫不为过。初略估算,光老厂房及附属旧房、危房的改建翻新,还有水、电、天然气、空调及消防设备添置,就需要上千万元的资金投入,大大超出了原先的估算。
为了救活制伞五厂,养活600多个残疾职工,王国明四处奔波,分批分期筹借投资了上千万元的工程资金,同时招聘了社会上优秀管理人才、技术工人和劳务工等百余名干部职工,按照精心设计的方案全力投入重建改造工程。王国明常常一天十几小时和工人们吃住在厂里,没有节假日,也没有下班时间,随时待命,应对施工中常会出现的意外问题。这片废墟的全面改造,光是地下室的污水就抽了好几天,建筑垃圾足足拉了几百车,投资环境比估计的还要恶劣,困难远比预想的严重。但决心已下,义无反顾,绝不退缩。经过400多个日夜艰苦施工,昔日陈旧破烂的二幢厂房,终于改建成一栋拥有办公室、会客厅、卧室、卫生间的多功能商办楼——“联邦公寓”商务大楼。
大楼落成后,佳利亚公司通过多方面、多渠道的招商和宣传,成功引进了上海申宏外贸总公司和上海联华超市总部这二家着名大公司,和其他一些中外企业,彻底解决了招租问题,最重要的是,挽救了当年濒临倒闭的上海制伞五厂,解决了600多名残疾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维护了他们的合法权益,也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
王国明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暂时放下了。
再一次艰苦创业
只为肩头那份卸不下的责任
然而好景不长,1997年开始,亚洲金融危机席卷整个东南亚,我国经济也受到很大影响,商务楼租赁市场首当其冲。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经济下滑,大批公司面临困境,入不敷出,纷纷撤出商务办公楼。
短短几个月,“联邦公寓”人去楼空,佳利亚公司最重要的经营收入中断,公司其他几处商务楼、旅社收益也深受影响。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王国明宁可四处借钱,也要保证制伞五厂600多名残疾职工每月工资及福利一分不少,准时到账。勉强维持了几个月。“联邦公寓”的经济效益仍没有好转,佳利亚公司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
在困难面前,王国明没有选择退步,而是再一次走进市场,经慎重考察和调研,决定将“联邦公寓”商务楼改建成集商务中心、休闲、娱乐、餐饮、健身等为一体的“联邦城”。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经营项目,新项目在场地、房屋布局和装修上有很高的要求,必须忍痛割爱,彻底改变经营结构,改造室内装饰工程,这就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并且在改建期间,依然要保障600多个残疾职工的工资。在资金最缺乏的日子里,王国明忍痛割爱,转让了公司收益良好的黄浦区东房商务楼和金星商务楼的经营承包权,甚至还变卖了自己一套市区房产,可谓倾其所有,无私奉献。
整个重建过程,让王国明褪了好几层皮。“联邦城”开业后,以商务休闲娱乐的经营模式逐步被广大客户认可接受,很快成为市中心城区新的消费热点,名噪一时,远近客人慕名而来,新闻媒体竞相报道。
从“联邦公寓”到“联邦城”的成功转型,不仅使佳利亚公司摆脱了经营困境,解除了制伞五厂残疾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的后顾之忧,也为黄浦区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受到了区委、区政府领导的高度赞扬。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在一份文件中写道:“该企业长期承担上海残疾人福利制伞五厂残疾职工的基本生活费和福利,应予支持。”
时光飞逝,从1994年签订那份协议到2018年,王国明对制伞五厂600多个残疾职工的承诺,整整坚守了24个年头。
财富不属于个人
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联邦城”没能逃过“七年之痒”,随着全球金融危机来袭,以及上海大型休闲娱乐场所被大量模仿,恶性竞争,加上市场经济形势下滑,“联邦城”生意一落千丈,又一次面临严重的经营危机。
王国明以不折不挠的精神,第三次决定重建制伞五厂。上海是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城市,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每天的流动人口超过2000多万,当时恰逢世博会即将召开,而“联邦”又处在上海的中心区域,所以王国明决定要将它改建成一座经济型酒店。
由于经营模式改变,这又将是一次伤筋动骨的大折腾,原来的豪华装修、设备、器具全部都要大换血,王国明和员工都感到非常痛心。但是第三次创业是背水一战的硬仗,必须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王国明带领公司全体职工干部,从头来过,打破原经营场地的格局,挖掘内部潜力,按星级标准重新规划建设一座拥有250间客房的大酒店,并正式命名为“上海联邦大酒店”。酒店还设有商务会议场地,推出免费自助早餐,近年还投资建造了几百平方米的屋顶花园,在进门的主要通道摆放了几百盆珍贵盆景。
2010年,上海联邦大酒店再次以全新面貌开张。事实证明,王国明的决策是正确的。酒店开业后,生意红火,客房经常被订满。尽管转型过程极其痛苦,但是好在公司又一次度过危机,走向光明。当年破旧空闲的厂房建设成相当于三星级水平、富丽堂皇的上海联邦大酒店,王国明没有拿过国家一分钱投资,却在24年中为制伞五厂和国家创造了10亿多元的财富。王国明自己至今都没有购置一套房产,酒店也不属于他个人,他缺为此付出了一生中最宝贵的20多年的心血。
王国明在创业同时,一刻也没忘记多做善事,回报社会。即使在创业最艰难、举债度日的时候,他心里牵挂的依然是制伞五厂残疾职工的生活问题。不光是残疾人,他还把爱心洒向了更多的群体。2000年以后,王国明每周两次组织4-5名员工免费上门,为黄浦区老干部、老劳模和其他困难老人修脚、按摩脚底,坚持了整整18年。王国明担任黄浦区民营经济协会会长以来,每年自己拿出30万元支持协会开展工作和各项活动。
此外,他频繁为“双拥”工作、贫困学子、困难员工进行资助,在重阳节、春节等免费宴请敬老院老人吃饭,无偿承包公交车站绿化的设计和种植……他的善举,坚持不懈,润物无声,不求名利,新闻媒体一次次要为他宣传,他都婉言谢绝。
从上山下乡,到自主创业,从制伞五厂到上海联邦大酒店,王国明在坎坷和拼搏中度过了人生最宝贵的年华。他临危受命,勇挑重担,成功改建废弃厂房,养活600多名残疾职工的感人事迹,在上海成为佳话。他为民营经济发展、为残疾人事业发展、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出色的贡献。
这就是王国明,一个心里没有自己的民营企业家,驱使他在创业路上几经沉浮,历尽艰难,依然奋勇前行的,不是自身的功成名就,而是放不下这么多跟着他的员工,更加放不下的是肩头沉甸甸的社会责任。